我會二話不說:
「牛頭角。」
我的籍貫是開平。
不過,我的鄉下在牛頭角。
然後,有天有人問我:
「為什麼牛頭角叫牛頭角?
牛頭在哪兒?」
ER。唔。
「我翻去查下先。」
唔,我不知道自己的鄉下的名字由來已經夠窘了,
至少也要負責任一點,
回去翻查一下。
〔這是1963年的香港年鑑,裏面有牛頭角當時的街道圖。圖片來源:我家@淘大花園〕
原來「牛頭角的海灣海岸線與一頭牛角相似,因而得名」,
維基百科說。
怪不得我不知道了。
我出生以後,
牛頭角的海岸線早已退到啟德機場附近了。
這個「牛頭角有沒有牛頭」的邏輯其實可以套入許多關於地方的思考。
我就由我家開始思考。
我家住「樂意山」的山腰,
附近為樂華邨。
無錯,就是以高空擲物聞名的樂華邨。
我記得小時候聽褓姆姨姨說,
「樂意山」原名是「鱷魚山」。
那是否意味我家附近曾有鱷魚,
或任何鱷魚狀的東西?
網上沒有任何解說,只知是因為鱷魚「太兇」,
才改為叫「樂意山」。
不過,在運輸署的網頁還是見到「鱷魚山」呢。
然後我又想起另一條問題,
我吃飯、逛街的淘大花園究竟與淘大豉油有沒有關係?
又順手查一下,
原來是有很密切的聯繫!
"上圖: 估計攝於六十年代,圖下方的一群建築物是於1954-1961年間建成的佐敦谷徙置區,即現時的佐敦谷遊泳池及網球場位置。以上是我家@淘大花園的資料。
右邊白色的建築物是於1954 年興建的「淘大工業村」。淘大原名「淘化大同」,前身淘化在1908年於中國福建省廈門成立,除釀製豉油外,也兼營牛奶業務。1928年,淘化大同正式於 香港成立,設廠製造豉油。為紀念公司發源地,淘化大同將其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,其中Amoy就是廈門的英文舊稱。
淘大工業村內設淘大醬油廠及員工宿舍等設施,旁邊的空地被用作醬油廠曬場,範圍直至淘大工業村止,一缸缸醬油排列擺放於空地上曬,外有圍牆與馬路分隔。故區內都可聞到陣陣醬油味。得寶花園估計是淘大豉油廠一部份,六十年代輕エ業興起,六至八層高エ厦有需求,淘大豉油廠亦有建造工廠數座,現今還有一座數層高工 厦「淘大工業村第一座」,座落在得寶花園與現時嘉和苑之間,相信是淘大鼓油廠唯一遺址。該大廈至今仍未重建為住宅,據聞因為該大廈有某一持有超過10%業權人仕無法找到,即大業主無可能持有超過90%業權,自然無法以強制拍賣申請統一業權。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《樓宇名稱》,該大廈於1961年入伙,即樓齡 已48年。
1978年,恆隆集團以2億港元向淘大購入淘大工業村約22.26萬平方呎土地,並重建成淘大花園。"
哦,原來是這樣的。
不找找看,也不知道,原來淘大來自廈門(以前還兼賣牛奶);
原來廈門曾稱為Amoy;
原來牛頭角曾彌漫著豉油味;
原來工業邨的遺址還在!
我也不明白,為什麼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歷史會覺得那麼興奮?
那座豉油廠早在我出生前就消失了,
我卻還是隱隱約約的覺得我與它,
曾有過一點點的關係。
也許是我們的歷史都在同一個地點一層一層的疊起來。
我的,是一個人的小歷史,
它可能是好幾百人,好幾個家族的大型一點的歷史。
這是空間有趣的地方呢。
空間沒有改變,甚至永遠長存,
但當中盛載的人和事卻不斷變遷,
在變化當中,又有這麼一個很難具體描述的空間串連着。
「命名」真好。
名字就是一個記錄、一段歷史。
即使今天重回舊地,
什麼也找不著,
但那個名字仍凝住了那一個時空的思維和史實。
然後,我想起星期日的荔枝角遊盪之旅。
荔枝角究竟有沒有荔枝呢?
關於荔枝角:
回覆刪除50年前荔枝角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港口,由於近海的原故,所以經常是上落貨物的地點。當時東南亞盛產荔枝,為了保持水果新鮮,便透過水路大量運送至港口。
同時,為了節省成本,港口隨近的出現了批發荔枝的市場。
原本無名的小港口因為批發荔枝而聞名,被水果業內人二稱為『荔枝港』,70年代後才正名為『荔枝角』
此乃『荔枝角』之名的由來。
源料來源:我亂吹的~
我是荔枝角的居民~
希望你沒有太多荔枝角之友吧XD
維基百科話:
回覆刪除『荔枝角原名為一客家話叫做孺地腳,解作兒子沙灘上的腳印,後來雅化為荔枝角。改用現有的名字是由於該處本來是一個圓形的海角,有如一顆荔枝突出海』
冰是無聊的, 太認真的吹了。
回覆刪除認識過去, 才明白現在的自己
回覆刪除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