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

我的家務

自從出來工作以後,
我就不用做家務了。

因為我爸退休了,
他主動包攬家中的大小事務,
煮飯、清潔、洗衫等等。

我只需每個月定時給家用,
然後就有溫暖的飯留在桌上給我,
清香又乾淨的衣物總會定時出現在床上,
床單偷偷被換掉,
桌前的植物快樂地生長。

我承認,其實我是很懶的。

如果沒人叫我做家務,
我就會一直窩在沙發或電腦前。

然後,很懶的我會跟自己說:
「我們分工合作嘛,
我是負責出外工作賺錢的。」

慢慢,我把自己對家務的不負責任合理化,
我幾乎以為自己是住在一個service apartment,
或是一間酒店。
(偶然,還會批評爸爸煮的菜不合口味--真不孝>_<)


為了籌備《蝸居天下》這期書,
有一晚,我到一位港大同學又細又亂的套房探訪,
他說:「我不會把這個房間說成我的『屋企』,
它只是我的『瞓覺房』。」

訪問完了,我乘忘命小巴回家,
車上我不斷的問自己:
我會不會也把我的家當成了「瞓覺房」?


回到家裏,爸媽都睡了,
桌上有一壺暖湯。
喝過以後,我躺在床上,
我開始愧疚起來。



不做家務,還算小事;
但由不願參與家事,
反映出來的,是不願花時間、心機在家裏,
沒時間,慢慢就變成沒關係。

不是"no problem"的那個「沒關係」,
而是"disconnected"。

斷了線,他/她想關心你,
也找不着要說什麼;
反過來也是同樣。


這兩個月期間,我看了許多關於買一個安樂窩的資料,
在哪區,有幾多呎,
有怎樣的升值潛力...

只是,很少人會告訴我們,
如果有一天真的那麼幸運,
買到一個理想家居,
裏面的生活又是怎樣的過?

如果回家就是各自回房,
然後老死不相往來,
那其實所謂的「家」,
只是一個分間了好幾個套房的單位罷了。

幾位受訪者都提醒我,
家,或是「屋企」的重點,
不在於那幢樓,
而是在同一個屋簷下,
在這個共同擁有的空間裏,
大家建立的關係。

在講求私隱、個人空間的時代,
我們把「家」變得功能化,
就只是「有額遮頭」,
用來「住」(live) 的地方,
而不是「生活」(living) 的空間 -
生活,必然包括關係的建立吧。



這個星期,我爸媽去了內地旅行。

我回家,要自己煮飯(「要每天想好煮什麼真的很累」),
衣服要自己洗晾熨(「怎麼我一個人會穿這麼多件衫!」),
植物要記得澆水(「原來家裏大大小小有十多棵植物」),
隔天要吸塵(「我的長頭髮真的很惱人!!」)...

今晚做好所有家務以後,
都已經9:00pm了--累死了...
不過,我覺得很滿足啊,
除了因為家裏窗明几淨(OKOK,我盡了力啦!哇哈哈),
也因為知道自己用行動來證明,我願意為了這個家付出,
我是重視和我住在同一個家的人啊。

在吸塵的時候,
總是在想:
趁他們星期六回來前,
再大清潔一次才行,
讓他們開心一下~嘻~


當然,這不能是one-off的付出!
我要好好鍛鍊我的懶骨頭!

來吧,我們一起加油!


Big Big Shan@Uzone 21.com
Breakazine@Uzone21.com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