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

整理下:70蚊的牛腩麵

讀到「困難生活節」的搞手寫自己走到今天,在工作上一路拾到的。
覺得好好看啊。

不知怎的,覺得很治癒。

不如都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歷程啊?

或許這樣會安定心神。

___________________

大學二年班,要報實習了。
好多同學都報電視台或電台,
我隱約記得,當時他們要排隊去某一間房交申請表,
然後由老師先挑選一輪才決定推薦誰去大台。

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要做電視或電台,
一來是對外型樣貌的自知之名,
再加上讀Broadcast News 頭兩課,
一讀新聞稿就被羅燦說:喂,你真的適合去做配音員喎。
(好彩最後功課是兩人一組,我不用出鏡)

所以都是申請去報紙吧。

然後我是主修英文新聞的,
就很理所當然申請去《南華早報》。
我想不起自己有沒有次選。(可以揀咩?《英文虎報》?)

最後好像是跟三個同學入選了。

我都不太記得第一天上班的情形。
只記得有來自不同院校的同學。

因為只有兩個月實習期,報館把我們隨機分到不同的部門去「幫下手」。
有人去Young Post ,
有人去Hong Kong News,
有人去China News,
還有人去Sunday Post。

我是去Features。

嘩,做Features!軟嘢,唔駛出去爭位、追車做突發,發達。

去「幫幫手」,就是執下頭執下尾。
例如,每周的Features有兩天會刊出Q & A ,約300字,是要找藝文界或飲食界的朋友來講少少自己最近的演出/菜式,推介一下,半繕稿。
我那兩個月必做的就是這個小欄,也是因為這個欄第一次被受訪者當頭鬧:
「咁基本的問題都問,你有沒有做功課架。做完先再打來啦,我無時間。」

做不足功課是抵鬧的,
不過,現在回頭看,當時入南早只想到自己想寫英文故仔,
但沒有想到自己的「社會資本」根本不夠去寫文給中產或以上的Expats看,
例如我當時連鵝肝的英文是什麼都不知道,
也不知道什麼是palette-cleaning jelly。

或者,只是八角炆牛腩的英文也要查半天。

英文不夠專業,不懂茶餐廳以外的生活型態,
然後這是沒法在兩個月內練成的。

做飲食的編輯很好人,總是帶我去見識,
最深刻的那次是帶我到當時還未紅起來的「星街」,
吃一間叫Olala的中餐館的牛腩麵。

Olala本身是做法國餐的,老闆在第二個舖位決定做高級中餐。
我們點了一個牛腩麵、一個蝦麵。
前者70蚊,後者90蚊。

現在看這個價錢,可能覺得不太過份,
但那是十年前。

當時一碗普通牛腩麵,只不是16蚊。

然後,最令人失望的是,那碗70蚊的牛腩麵是很鹹的。

很難食。

我估,我就是由這一次開始懷疑,其實我能寫出一些合他們口味的東西嗎?

因為沒法提出一些合Features 版面的故事,
後來就索性跟老闆提出,不如你放我出去周圍行去看看有什麼好寫吧。

想不到這反而開始了我在南早留下來的路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