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租樓的最初期,我們已跟經紀哥哥,訂下了3個要求:
1. 大廈有閘
2. 沒有架步(腳底按摩也不要)
3. 最少有200呎(實用面積)
當你向萬能的宇宙堅定地呼喊,
它就會不多不少不偏不右的回應你。
唐五的實用面積剛好200呎。
樓下有閘,有業主立案法團,
1樓的腳底按摩已搬走,有清潔姨姨天天打掃。
基本條件全都符合。100分。
這幢極瘦的牙簽樓,若你不知道地址,只是匆匆走過,
很大機會不會發現它的存在。
一點隱蔽、一點委曲,它夾在一幢戰前唐樓和另一幢牙簽樓中間。
唐五的平面結構相當簡單--它就是一個正方形。
這個方格一分為二,成了兩個長方形;
右邊的再横切,分為睡房、迷你廚房和廁所,
左邊就是一整個長方形的廳了。
窗是鐵窗,向着後街和另幾幢大廈。
現在是夏末初秋,早上6時至10時有陽光入屋,
全日也光猛,客廳有紗窗輕輕阻隔。
我每天早上醒來,最期待步出客廳,
看見陽光灑在地上。
心裏就充滿盼望。
樓下沒有食肆,即使打開窗,
也不會被食物氣味熏倒。
反倒是對面大廈的婆婆,
在平台煮飯,總會飄來住家飯香。
後街有好幾隻貓,
每晚差不多時候就開始叫春。
___________________
知道那是200 呎的空間以後,通常朋友會問:
「那不就是劏房嗎?」
「那不就是劏房嗎?」
不啊,我們的單位是原裝單位。
「但,只是200 呎,夠用嗎?習慣嗎?」
說起來,決定租下唐五之時,我壓根兒沒有思考過「夠用」與否。
200呎,對於三維空間機能失效的我來說,是一個抽象的概念。
會把200呎定為底線,是因為看過160呎的劏房,而我覺得呼吸不暢順。
「那,那就把底線定於......200呎。」隨口在茶餐廳說。
再加上,出發去歐洲之前,我們已經把所有多餘的東西送的送、丟的丟。
身無長物,沒有一件家具,家當只有三箱書和碟,兩個紅白藍袋的四季衣物。
(另有好幾個龐大的毛公仔在娘家。)
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真的沒有想過自己的東西會不夠放。
一進入唐五,感覺自己可以舒暢地呼吸,
環顧四周,沒有被壓迫的感覺,
可以喘定,可以休息。
四正且光猛。
好吧,就要這間。
200呎,是後來和冰冰左度右度,
畫平面圖,才知道的。
原來這些對我來說,很重要。
比幾多呎更重要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以前常聽長輩說,做人要有志向。
樓要愈住愈大。
我們卻是愈住愈細。
房子細,總會有點煩惱,
例如家具必需細件,
不能堆放太多雜物。
然而,除此以外,我和猴子這個多月來,
是住得很頰意。
我很認真很認真的回答自己,
這不是阿Q。
是真心覺得在細房子裏很輕鬆。
因為空間小,清潔是一瞬間就完成。
(現在我都是「阿信抹地式」清潔地板。)
因為空間小,不敢囤積什麼,也就買少很多東西。
因為住唐樓,也面對今年不知下年事,
就只會買二手或執別人的的輕便家具。
等待一件合適的家具,需要很長時間,
但當執到或買到,就很高興。
得來不易,也就特別珍惜。
而且錢真的花很少。
全屋家具電器餐具,我猜花不過3000元。
(哼,你哋買部電視,呀唔係,電話都唔止啦。沾沾中。)
這個時候,又會回歸去途上醒悟的事情:
「誒,其實一個人生活又需要幾多嘢呀?」
嗱嗱嗱,我不是因而認為人人也可以或應該住細屋。
我只是感恩,在這個階段,200呎對我們來說是足夠而滿意。
生活已習慣簡樸下來,正正配合細小的衣櫃和鞋櫃。
自煮晚餐,在德國已練就一餸起兩餸止的輕便餐單,廚房小也絕不是問題。
少看電視,多看書,迷你客廳gadgets很少。
二人沙發,木摺枱,四方矮木椅,紅酒書箱,全都很flexible。
老了,也不喜歡多人應酬。
就只是人少少的,圍在小木枱談天喝酒吧。
就這樣子,我很滿意了。
在這個一切重頭開始的時候,
兩個人輕鬆上路的關頭。
這200呎,始乎是不多不少,剛剛好。
空間雖少,恩典仍是滿滿。
(噢,這話好正能量L啊。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